17/ 毕业 抉择
编辑大四那年,李怀今成了新闻系里最“拼”的人。
自从得知陈东一家彻底离开东北的消息后,他内心最后一丝关于“等待”和“偶遇”的幻想也随之破灭。他像一个失去了航海图的水手,漂浮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,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加固自己的船,学会在风暴中辨认方向。
他不再仅仅是为了逃避,更是为了追寻。他疯狂地学习,实习,将自己投入到一次次真实的社会调查中。他跟着老记者去暗访黑心工厂,去采访被强拆的住户,去和最狡猾的基层官员打太极。他褪去了最后一点书生气,学会了在酒桌上不动声色地套话,也学会了在面对危险时,如何用法律和智慧保护自己。
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镀金,为了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最好的工作。只有李怀今自己知道,他所有的努力,都是在为自己锻造一张通行证——一张能让他有资格、有能力,进入那个被称作“江湖”的、陈东所在的世界的通行证。
毕业季如期而至,空气里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焦虑。作为名牌大学的优等生,李怀今的面前,铺着一条在外人看来无比光鲜的道路。上海一家主流报社的总部,向他抛来了橄榄枝,承诺给他上海户口和稳定的编制。父母在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难以抑制的骄傲和喜悦。
“怀今啊,这可是金饭碗!你一定要抓住!”母亲激动地说,“留在上海,再也不用回咱们这个破地方了!”
父亲也用一种如释重负的语气说:“好好干,别辜负了爸妈这么多年的期望。”
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。儿子通过知识成功地逃离了那个正在沉沦的故乡,斩断了与那片贫瘠土地的一切联系,在一个全新的、光明的世界里,获得了体面的身份。
李怀今握着电话,听着父母为他规划好的、那条安稳光明的康庄大道,眼前浮现的,却是苏州河边那个让他失魂落魄的错误背影。
他知道,如果他接受这份工作,安稳地留在上海,他的人生或许会很成功,但他心中那个巨大的空洞,将永远无法被填补。他将用一辈子的时间,在无数个深夜里,去猜测和幻想那个消失在人海里的少年过着怎样的生活。
他不能接受这样的未来。
他的手中,还握着另一个选择。
那是一家总部位于南方的周报,以其犀利、大胆的深度调查报道而闻名全国,也因此备受争议。他们给出的职位是调查记者,没有编制,薪水不高,而且明确说明,需要常年到全国各地出差,尤其是去那些最偏远、最闭塞的地方,一去就是一两个月。
第二天,他给家里打去了电话。
“爸,妈,我想好了。上海这家,我拒了。”
电话那头是长久的、死一般的沉默。父亲几乎是咆哮着出声:“你疯了没有!我们花了多少心血供你读书,就是为了让你逃离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,你现在又要自己跳回去?”
“爸,”李怀今的声音很平静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正因为我从那里出来,我才更想知道,为什么有那么多人,还活在那样的生活里。我想去离真相最近的地方。”
他没有说出那个藏在心底的、最真实的理由。他无法告诉父母,他选择这条路只是为了一个渺茫的可能——有一天,这条路能载着他,驶入那片汪洋,进行一场漫长的、合法的、不为人知的打捞。
他最终还是忤逆了父母的期望。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,如此坚决地,为自己做出选择。
办完离校手续的那天,他最后一次来到外滩。四年前,他在这里,感受到的是自身的渺小和与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。四年后,他站在这里,看着同样的江景,内心却一片澄明。他不再自卑,也不再迷惘。他感谢这座城市给予他的知识和眼界,但他也清楚,自己终究不属于这里。
他的根依然在北方那片冰冷的、锈迹斑斑的土地上。那里有他无法割舍的过去,也有他必须面对的未来。
一周后,李怀今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,踏进了那家南方周报的办公室。
办公室里一片繁忙,电话声、键盘敲击声、记者们高声讨论选题的声音,充满着一种粗粝而自由的活力。他的总编,一个戴着黑框眼镜、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,看了看他的简历,点了点头,随手从一堆文件里抽出一份递给他。
“新人,笔杆子不错,先去练练手。别总盯着大城市,新闻在基层。”
总编用笔在地图上圈出了一个地方,推到他面前。
“东北有个老工业区,最近下岗工人的安置问题和养老金亏空闹得挺凶,你去那边做个深度调查,写个系列报道的开篇。这是你的第一个任务。”
李怀今低下头,当他看清那个被红色圆圈圈住的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城市名字时,他的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。
钢城。
他以为他寻访的起点,会在遥远的南方。
却没想到,命运,或者说他自己选择的这条路,在他出发的第一刻就以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,将他送回了一切开始的地方。
- 0
- 0
-
分享